亞洲大學台灣民俗文物館中秋新民俗活動,食米粉芋有好頭路,食月餅會生好子,少子化新時代意義!
亞洲大學台灣民俗館發揚中秋節固有民俗,今(18日)天上午舉辦中秋祭月、拜土地、插土地公杖、感謝土地公保佑豐收,並賦予中秋節新創意,舉辦「吃米粉芋才有好頭路、拜柚食柚才有好保佑、食月餅會生好子」民俗活動,邀請平順、平心、平福三里社區民眾共度古禮中秋,並譜寫「街頭、巷尾土地公」歌曲,並持土地公杖沿路繞境、插在土地上,感謝土地公,讓中秋節的古民俗注入現代元素,呈現在現代的街頭巷尾。
在中秋節感恩祭中,由亞洲大學台灣民俗館館長朱界陽主祭,邀請台中市文化局文化資產科科長許智順、台市議員陳成添、沈佑蓮、王岳彬、台中市北屯區平順、平心、平福三里里長及台中藝文協會理事長歐哲儒等人上供、上香、上疏後,完成中秋祭太陰、祭土地、插土地公杖的古禮俗。
亞洲大學民俗館館長朱界陽說,近年來中秋節家家戶戶烤肉成為中秋的全民運動,但烤肉卻不是中秋的民俗,幸好在「節能減炭」的呼籲下已見稍緩,不過,中秋節傳統又有意義的民俗卻逐漸被民眾淡忘。許智順科長也說,亞洲大學經管民俗館,常能推陳出新,賦予中秋節民俗新意義:「吃米粉芋才有好頭路、拜柚食柚才有好保佑、食月餅會生好子」,讓民眾大開眼界。
台灣民俗館重新整理典故,發揚中秋固有民俗文化;朱界陽館長說,中秋習俗在節令史上,有二月二日頭牙祭土地,稱為「春祈」,八月十五祭土地公,稱為「秋報」。在台灣農業社會時期,中秋日農民會製作土地公杖插在「田頭」、「田尾」感謝土地公一年來守護田園,保佑豐收,稱為田頭田尾土地公。現在民俗館附近農田已成街坊,但土地公仍繼續庇佑社區行車平安、生意興隆。因此規劃「街頭巷尾土地公」在街頭巷尾繞境插土地公杖,感謝土地公庇佑行車平安、社區平安,家戶生意興隆、賺錢。
「其實,吃芋頭才是中秋最老的古習俗!」朱界陽館長說,相傳源自漢光武帝劉秀軍隊兵敗被王莽逼入山區,王莽下令燒山,時逢中秋,野生芋頭被大火烤熟,劉秀部隊聞到芋香,吃芋頭解決飢餓後,士氣大振,反敗為勝打敗王莽;劉秀登基後下旨中秋節必須拜芋、吃芋,直至明朝才被月餅取代;台灣早期中秋食米粉芋才有好頭路則源自明末逃亡時,中秋「有錢人吃月餅,無錢人吃芋餅」之說,台灣早期移民承襲中秋無錢吃芋的習俗,衍生吃米粉芋才有好頭路的中秋習俗,由於漢光武帝吃芋反敗為勝的典故,故稱食米粉芋才有好頭路。
至於「吃月餅生好子」說法,朱界陽館長強調,台灣民俗館響應「兒子是傳家寶」宣傳政策,在少子化的現代,鼓勵大家「食月餅、生好子」;古時候「吃月餅、殺韃子」是愛國行為,現在「吃月餅、生孩子」也是愛國行為。這是台灣民俗節日的「繼往開來」,有過去的傳統留傳,也有現代的創新意義,今年過中秋,鼓勵國人在花好月圓、有月老的加持氣氛下,吃月餅生孩子,傳宗接代,繼起宇宙之生命,是值得鼓勵的好事。
台灣民俗館還舉辦「插土地公杖」繞境活動,民俗館邀請與會人士在館長朱界陽率領下,在「街頭、巷尾土地公」歌聲中繞境之後,再返回民俗館,民俗館也結合平順、平心、平福三里里長及社區、社團一起煮米粉芋,剝文旦柚、吃月餅,大家一起「食米粉芋有好頭路、吃月餅生好子、吃柚有好保佑」,賦予中秋節古民俗新的意義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